時間:2007-12-11 來源: 作者: 我要糾錯
土家族年節(jié)談
年節(jié)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在這個盛大的節(jié)日里華夏各地都洋溢著不同的喜慶氣息,土家族在傳統(tǒng)的佳節(jié)里別有風(fēng)采。
土家族的年節(jié)是農(nóng)歷臘月二十九到三十兩天。若是臘月小,則是二十八和二十九。這叫過“兩次年”即大年和小年。無論是過大年還是過小年,土家族人都是慎重對待,所以在過年前半月之余,土家人就趕集采購糖食果餅、粉絲海帶、香蠟紙草、燈籠爆竹。家家戶戶縫衣買褲、做新鞋、殺年豬、推豆腐、打糍粑、貼對聯(lián)。
年節(jié)所需的東西準(zhǔn)備好之后,便是迎接大小年的到來。團(tuán)年飯可以說是大小年中最為重要的一項議程,因此土家人便會提前一天或半天來精心準(zhǔn)備年飯,謂之辦年。過小年時,吃團(tuán)年飯的時間一般是在中午。過大年時,則因姓氏的不同而有別,有的是早上,有的是中午。不管是大年還是小年,在吃團(tuán)年飯前都得先敬奉祖先和土家人生活中的各種保護(hù)神。比如說土地菩薩、家仙等。這些都做好后,便是正式的吃年飯,飯桌上一家人觥籌交錯,其樂融融。團(tuán)年飯吃好后,還得去給已逝的祖輩上墳,土家人謂之“送亮”。小孩則要給果樹喂年飯,好在來年吃到好果子。
土家年節(jié)白天尚且如此,晚上的熱鬧自不必說。除夕之夜,土家山鄉(xiāng)熱鬧非凡,爆竹聲聲傳達(dá)出節(jié)日的喜氣,萬家燈火預(yù)示土家人來年的美好。由于土家山鄉(xiāng)有互相拜年的習(xí)俗,所以家家戶戶都得炒葵花籽、花生以備拜年之用。
土家人在除夕夜還有一些良好的祝愿之舉。三十夜(除夕之夜),土家人的火塘里都燒有一個大柴蔸,叫“年火蔸”,年火蔸越大越好,因為它征兆著來年的豬越長越大,日子越興旺。土家人相信歲是能夠守來的,所以在這天晚上全家老少都得圍火守歲,徹夜不眠,稱之“守三十夜”。講土家人往事、擺古今歷史,一家人是歡聲笑語。當(dāng)東方發(fā)白時,土家人便要“出行”了,即用爆竹迎接新年的到來。爆竹響過之后,土家山鄉(xiāng)便充滿了迎新春的氣息。節(jié)日的盛裝穿在身,走門串戶互相道賀譜寫一曲土家年節(jié)的快樂。
土家過年
“大人望端午,細(xì)娃盼過年”,之所以盼無非是過年可以吃好東西、穿新衣服、放煙花爆竹、盡情玩樂。雖說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,平常日子比原來過年還好,可對于鄂湘渝邊的土家人來說,過年還是很隆重的。就地方習(xí)俗而言,土家過年也頗為講究。
一是辦年貨。冬臘月時節(jié),立春前不久,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,打糍粑,做綠豆粉,煮米酒或咂酒,買酒水、糖果、香蠟紙草等。
十冬臘月,谷進(jìn)倉,錢入柜,地里的農(nóng)活也頓時少下來,選一個紅砂日殺年豬,據(jù)說來年可以養(yǎng)大豬。
這一天,燒一鍋滾燙的水,將豬殺后擱在戽斗里刨。殺豬時,主人家還要準(zhǔn)備好一盆糯米接豬血,蒸熟切成片狀曬干,即是土家人特制的民族風(fēng)味食品“血粑”,或炒或煮,特別好吃。
土家人殺年豬,時興“吃刨湯”。俗話說“魚吃跳,豬吃叫”,“趕刨湯”就是殺年豬時趁熱打鐵,邀左鄰右舍、親朋好友一起撮一頓。
二是祭祖先。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、崇拜祖先,每逢年三十前三五天,都要到墳頭祭祖先,俗稱“送亮”。三十、初一、十五也要在家進(jìn)行小敬,同時還要敬灶神、土地神、五谷神、豕官神,祭祀的食品有豬頭、粑粑、團(tuán)馓、包谷酒等,祭完才能開飯。吃飯前還要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,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,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。
三是過“趕年”。土家人年節(jié)之所以特別,是因為要過“趕年”,又叫過“小年”,即在過大年的前一兩天舉行,多因姓氏不同而時間各異,有的過二十八、有的過二十九,若當(dāng)年無三十,則倒推過二十七或二十八。
過“趕年”的特色是吃大肉,大肉又稱過橋肉,有的稱為坨子肉。
相傳土司祖先奉旨出征。時值陰歷年關(guān),他們決定與親人過最后一個年,于是下令:“蒸甑子飯,切坨子肉,斟大碗酒,提前一天過年再出征打敗倭寇!币驎r間緊,來不及作許多菜,就來個臘肉、豆腐、蘿卜一鍋燉,叫作“和菜”。吃罷上前線后,很快打敗倭寇,收復(fù)失地,皇帝親賜匾額,上書“東南戰(zhàn)功第一”。志書記下了這段歷史:“于臘月二十九大犒將士,除夕,侯不備,遂大捷。后人沿之,遂成風(fēng)俗。”來鳳河?xùn)|,過年蒸甑子飯時,上蓋巴掌大的肥肉,飯熟后沾滿油,天天吃,可以吃到正月十五。
土家人過年有三十夜洗腳的習(xí)俗。土家人互相走動,如跨進(jìn)屋門恰好遇到主人家大酒大肉正欲用餐,據(jù)說這就是三十夜膝蓋頭洗得好,走到哪里都碰到吃好的。
土家人的年祀活動
舊時的恩施土家族信奉多神,幾乎一年到頭都有祭祀神靈活動,尤以春節(jié)期間的年祀活動頻繁復(fù)雜。各地的年祀活動不盡相同,恩施市滾龍壩向氏家族的年祀活動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殺雞祭祀土地神。大年三十清早,人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捉一只公雞到土地廟去殺,燒香燭,燃紙錢,把雞血澆在土地神像上,貼上雞毛,求神保佑家禽來年不受野獸侵犯。
燒“包袱”祭祀祖先。年三十下午,團(tuán)年飯辦好后,先取一些飯菜端上桌祭祀祖先,桌上供有“寄”給祖先的“包袱”!鞍ぁ庇纸小胺獍,將紙錢用皮紙包好成封,寫上某某祖先的名號。除桌上供有“寄”給祖先的“包袱”,桌下還供有一封“寄”給孤魂野鬼的“包袱”,上寫“地盤業(yè)主,古老前人”字樣。行“三拜九叩”大禮,把桌上的飯菜各取一點連同“包袱”送到屋外焚燒,然后再回屋吃團(tuán)年飯。
“燃九屏”祭祀群神。吃完團(tuán)年飯,由當(dāng)家主人洗臉“燃九屏”祭祀群神群仙。在堂屋中間的八仙桌上放一九格組成的木制“九屏”,“九”是多的意思,代表所有神靈都在此受祭。在屏前燃四支蠟燭,三柱香,擊罄、奠酒、叩頭禮拜。洗一次臉祭一堂神,先祭家神,求保佑一家人的福祿。再祭壇神,祭奠為神的祖先。依次為灶神等。當(dāng)祭“牛馬二王”時,將寫有“六畜興旺”、“姜太公在此”的字條貼在豬牛圈上。
“貼旮旯錢”祭祀五谷神。祭祀群神之后,用一只斗裝滿糧食,在上面放一桿秤、一把算盤、一根絲帕,供上水果和糍粑,放在屋內(nèi)的桌上,然后點燃香燭,祈求五谷神保佑來年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收,家計有發(fā)算,豐衣足食。同時在屋內(nèi)各用具和門上貼上紙錢,稱之“貼旮旯錢”。
“出天行”祭拜吉神。正月初一天剛亮?xí)r,全家人隨戶主拿著香紙蠟燭出大門燃燒,向吉利方向祭拜,齊呼“朝門大大開,金銀財寶滾進(jìn)來”等吉祥語,然后回到屋里,小孩給老人拜年,長輩給晚輩“壓歲錢”,互道吉利話勉勵。
來鳳春節(jié)習(xí)俗:從正月初一到十五
舊時春節(jié)指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至十五,各地活動習(xí)俗不一,在來鳳主要有:正月初一出天行,祭祀,家內(nèi)拜年,看新靈,正月初二游黑神(另文專術(shù)),親友間拜年,破五,上九日燒頭香、出燈,正月十五鬧元宵送年收燈等,就我們所記對一些有特色的活動作簡略敘述,拾遺補(bǔ)闕。
一、出天行。在正月初一黎明開亮口時,由當(dāng)家人進(jìn)行。開大門后,擇當(dāng)年歷書所記大吉大利方向出行,并不走多遠(yuǎn),朝這一方向點香燭放鞭炮,祈求一年平安吉利,此后就可隨意出門去各處走動。出天行后,將寫有“出行大吉”、“對我生財”的紅紙條貼神龕下壁或門上。出天行不帶小孩,雖有“童言無忌”之說,但擔(dān)心天真無邪的孩子說出不好聽的實在話,影響一年的運氣。
二、祭祖敬神。出天行后,在正中供有“天地君(國)親師位”,一邊供“××堂上歷代祖先之神位”,一邊供“九天司命太乙府君(灶神)之神位”的神龕上點香蠟叩拜,還要去廚房專門敬灶神,朝門口敬土地神,這是先給祖先和神拜年。城里街上每家沒土地廟,就在門口點香蠟燒紙敬屋檐童子和土地神。
三、家內(nèi)拜年。敬神后,請家中老人長輩在堂屋上坐,下置蒲團(tuán),按輩分高低依次拜年。如有祖孫三輩,先是父輩孫輩給祖輩拜年,再是孫輩給父輩拜年,如祖輩父輩有多人則依年齡順序進(jìn)行,這些下對上的拜年,都在蒲團(tuán)上叩頭行大禮,口里說祝福壽的話,長輩則給下輩說祝愿的話,給小孩兒把紅紙包的壓歲錢。如老人還沒起來,小輩就提蒲團(tuán)去老人床前拜年。
四、看新靈。家內(nèi)拜年以后,正月初一這天必須去頭年死了長輩的親友家拜年,實際是給亡人拜年,稱為看新靈。去時帶臘肉、糍粑、糖食糕點等禮品,香蠟紙燭鞭炮,在親友堂屋供亡靈的香案前祭拜。主人家這天則設(shè)酒宴招待?葱蚂`只死后第一年進(jìn)行,除正月初一以外,別的日子都不行,因為亡人為大。
五、破五。過了正月初五,生意人則可擇吉開張營業(yè),所以稱為破五。如果這天日子好,則可開張營業(yè)。破五還有一屋意思,過了這天,說話做事不像前幾天有那么多的忌諱。
六、上九日燒頭香,出燈。正月初九又叫上九日,是玉皇大帝的生日。為得到玉皇的保佑,人們以最虔誠的心態(tài)、最好的供品,爭取燒頭香(最先、最早)祭祀。頭天要做好各種準(zhǔn)備,去半邊城提井水煨凈茶,準(zhǔn)備高檔供品,燒頭香的人齋戒沐浴,換新衣鞋襪,徹夜不眠,守候至凌晨,大桌子上摞小桌子,小桌子設(shè)香案,點大蠟,燒檀香,陳供果,燒黃表紙,敬玉皇大帝。因爭其早,故稱燒頭香。
本來進(jìn)入正月,玩燈就已開始,但正月初九晚才正式出燈,各種燈技異彩紛呈,各方藝人大顯身手。
七、正月十五鬧元宵,送年,收燈。正月十五是過年的最后一天,要送年,一個“鬧”字活畫出這天的熱鬧。這天家家早晚吃包心湯圓,敬神,送年。下午飯吃得早,因為“鬧”主要在晚上。“三十的火,十五的燈”,這個“燈”從廣義上講有好幾層意思:一是晚飯后要插點燃的蠟燭,屋內(nèi)屋外旮旮旯旯都插,馬桶、尿罐內(nèi)都插,可能是驅(qū)除黑暗、邪惡,大放光明的意思;二是整晚燃放鞭炮,放焰火,鳴三眼銃,男女老少收拾打扮,穿戴整齊,合家上街觀燈;一是看花燈。每家每戶除點亮平時的檐燈外,還加掛一對大紅燈籠,燈上常書“永慶升平”、“恭賀新禧”、“大地回春”、“普天同慶”等字。衙門口是扎燈的地方,有走馬燈、荷花燈、鯉魚燈、蛤蟆燈、桃子燈、蝦子燈……一是看龍燈,其實是看玩各種名目的燈。這是城鄉(xiāng)各種燈的比賽,農(nóng)村強(qiáng)悍的龍燈,獅子燈,城里精美的采蓮船、蚌殼精、踩高蹺。來鳳的高蹺有的高三四米,踩著可飛蹦踢跳,或扮八仙過海,或扮水漫金山,各種燈或去公共場所玩,或去大戶人家玩,這撥過去那撥來,或幾撥同時賽著玩,令人目不暇接,鑼鼓、嗩吶、鞭炮聲不斷,贊吉利話,賞錢、消夜,一直鬧到12點交節(jié),有的還通宵達(dá)旦玩下去。因為從十五晚收燈,又得等明年狂歡顯身手,同時也送走了“年”,從十六起,百業(yè)興工,各忙各的生計。
正月十五趕毛狗
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夜,土家人張燈結(jié)彩,玩花燈采蓮船,舞龍燈獅子燈蚌殼燈,跳擺手舞通宵達(dá)旦“鬧元宵”,與漢俗同。除此之外,取杉樹枝,于宅外搭棚燒之,兒童大聲呼逐,“趕毛狗,趕毛狗,一趕趕到張家大嫂灶門口,大嫂打個屁,毛狗子不成器”,謂“趕毛狗”或“趕毛九”,為土家獨特風(fēng)俗。
說起正月十五搭毛狗棚趕毛狗,倒是有個來歷的。
相傳有一年的正月十五,玉皇大帝多喝了幾杯酒,在南天門口看下界,嫌山旮旯里的吊腳樓、茅草棚子丑得很,就叫火神下凡,把吊腳樓、茅草棚子都燒噠;鹕駝偟椒查g,跟著來了屋脊神和擋門神。這屋脊神和擋門神曉得凡人修屋造宇不容易,勸火神積點德;鹕褚矔缘糜窕适呛榷嗔司频,就想打個馬虎眼,叫天兵天將用柴草在山里搭起好多棚子,點火燒燃。只見煙霧騰騰,火勢熊熊,凡間只看見煙和火,么子都辨不清楚了。玉皇在天上一看,以為真的燒盡了人間房屋。
后來,凡界百姓都在正月十五搭棚子燒,專門糊弄玉皇大帝。這茅草棚子好像莊稼人守毛狗的棚子,于是就叫搭毛狗棚了。
十五的燈
民諺“三十的火,十五的燈”,意即年三十火要燒得旺,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的花燈要精彩,因此元宵節(jié)又叫燈節(jié)。舊時的武漢城,每到正月十五晚上,各街坊、各會館都要“出燈”,舉著或抬著用竹木皮紙扎成的獅龍虎鳳、魚蝦蝶蟲等動物燈和“八仙過海”、“魚跳龍門”、“魁星點斗”、“水泊梁山”、“唐僧取經(jīng)”等故事燈,隨舞龍舞獅隊伍上街“玩燈”,龍騰獅躍,燈火通明,十分熱鬧。除了上街游玩的燈,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懸掛花燈。
為什么如此重視正月十五的燈,與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文化心理有關(guān),它在新年里帶給人們一個新的希望———“添丁”。民間自古有人生一盞燈的說法,燈多寓意“人丁興旺”。人們在燈火通明中感受“今年丁旺、財旺”的快樂。也正因為如此,一些大戶人家,還要扎一些花燈懸掛在閨房里,主要有麒麟送子燈和榴開見子燈,燈的顏色多用紫色,“紫”“子”同音,所以又叫“子燈”,象征“添丁”。亦有“偷燈”和“請燈”的習(xí)俗,婦人多年不育的人家,十五晚上到廟里去“偷”一盞紅燈,掛在床帳之前,并宴請賓客。如果因此而添丁,再請鑼鼓班子熱熱鬧鬧把燈送回廟里去。一些寺廟專門扎一些花燈掛在廟里,供人十五晚上“請燈”,燈上寫有吉祥的名目,按等級規(guī)定了價格,請燈人選中哪盞燈,只要寫上?某宅敬請?的紙條貼在燈上,廟祝即會敲鑼打鼓將燈送到請燈的人家去,據(jù)說請燈的人家這年便可以添丁了。
標(biāo)簽:
關(guān)于我們 | 打賞支持 | 廣告服務(wù)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免責(zé)聲明 | 幫助中心 | 友情鏈接 |
Copyright © 2022 whw.cc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武漢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鄂ICP備19009404號-6 公安備 42010502000112